最近收到了一份来信,我是一名高四的学生,我想和您说说我最近的心理感受。前些天,我每天起床都会觉得无比绝望,当然,这应该不只是学习有压力的原因。我高二开始就一直抑郁,严重到了心律失常,晕厥的地步,而且还有些神志不清。可那时候我以为是身体不好,家里担心我,我晚上就没有自习,在家里休息。
去年高考二本。说心里话,因为初中成绩很好,高一高二也不赖,所以一直对自己期望很高,所以都没有犹豫就去复读了,复读的节奏把握的还不差,但到了倒数50多天的时候,我又开始比较严重的抑郁的症状,每天中午醒来就会悲伤到痛哭,没有原因的悲伤,没有原因的痛哭。
我很害怕,最近几次考试也飞流直下。我很自责,我无法控制我的悲伤,而且我会控制不住的累到虚脱。我在知乎上看过您的文章,高考逆袭之路的那篇,我认为我现在的心理和您高二苦闷的心理非常相似,我想要拯救我自己,我不想每天只有很小一段时间是正常的,不悲伤的,我希望可以有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情绪来面对学习,我不求创造奇迹,但是我希望可以成为一个健康进取的人。希望您能给予我一些建议。谢谢!
心里烦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无助,我真的希望我能够重新热爱这个世界。不再对所有的人所有事感到厌恶。
每当我正常的时候,我都无比珍惜,但又会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陷入悲伤,我想要自我救赎,但当我烦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想做,我想逃离我的身体,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很对不起自己,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我高二抑郁初期寻求过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可她只说我想的太多了,让我不要想那么多,可是这对我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我不愿和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所有的人都告诉你,别自寻烦恼,我也不想,但就是很悲伤,怎么办。
而且我伤心的时候不敢向妈妈倾诉,我怕她担心我,我觉得我已经很没用了,不能再让她担心我,我很爱他。我更不敢告诉别人,他们只会觉得你软弱逃避,我真的是软弱吗?我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很明晰,我也一直希望可以客观认识我自己,然后改变我自己,希望您能提供给我一些建议。
来信收到了。我说说自己的想法,供你参考。首先必须说,我不是心理也不是健康方面的专家。我写了许多学生时代的文章,关于学习的文章,关于思维、关于心理的文章,仅仅意味着我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多一些,经历多一些。所以,下面这些内容,你就当做是一位年长一些的朋友的观点来看待。
1.关于抑郁的健康方面的知识
一些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需要了解一些。
首先需要意识到并承认自己可能患了抑郁症,不要觉得这是丢人的,接近2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这完全不是你的错。
抑郁症是需要治疗的,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如果一直拖着不治疗,很难自愈,且很容易恶化。
尽快就医,与医生坦诚交流,帮助医生正确诊断。
配合治疗,按时按量服药或接受治疗,定期复查。
多进行一些活动或运动:看电影、体育等,重新尝试一些你曾经喜欢的活动。
给自己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
把大事分成几件小事做,优先完成其中一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尝试进行最简单的社交,向你最信任的亲友倾诉你的任何感受和想法。不要孤立自己,让别人帮助你。
症状不可能瞬间解除,而是逐渐消退的。一般在治疗期间,食欲和睡眠的改善会早于心理状况的好转。
在抑郁期间尽量不要逼自己做重大的决定(结婚、离婚、找工作等)。如果要做决定,可以让了解你的亲友帮你做参考。
不断学习和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
(在网上搜索“NationalInstitutionofMentalHealth+Depression”,能找到相关的中英文的第一手资料,是我看到过的比较好的。)
在上述意义的健康方面,我只是提供这方面的一些资料,而无法提供具体的建议。
我猜想,你在给我写了如此长的信,主要还是基于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交流。所以下面我主要分享一些学习、生活上的经历和思考,供你参考。
2.心境的起因
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倾向于这个观点: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状态,都是有原因的,心理的状态也是如此。每一种情绪、心境,都有其原因。只不过要追踪、明了其起因,很难。
比如,大四的时候,我的一位兄弟和她的女朋友坐火车出去游玩。在路上,他的女朋友看着他的表情和精神状态,就觉得他很不开心。于是问他,你在想什么事情。
我那位兄弟说,没有啊。
他女朋友对此很困惑。明明看上去就是不开心,不开心就是因为有心事。有心事,就是有心事,还不说。所以,心理也不舒服。所以,那次旅行,并不愉快。
实际上,我那兄弟,也确实没有说谎,并没有什么心事故意不说。
后来他跟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说,他想起来,那天在火车上,他大脑里不断在回荡着一首曲子,wishyouwerehere.
我那兄弟是纯爷们,豪爽,讲义气,平时嗓门洪亮,喜欢开玩笑。他喜欢唱歌,也许某一段时间喜欢一首歌的时候,就会处于那样的状态。那段时间他碰巧喜欢的是那首歌。
其实,他当时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为什么那么低落,他不知道是因为那首歌在他的大脑中回荡造成的。当然,前提是,他确是一个深情之人。
这件事情告诉我。我们时常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氛围中而不自知。比如,音乐,伤感的小说,电视剧,以及经常回忆以往的负面的遭遇,不喜欢的人,等等。
有一种情况是,悲伤上瘾。是的,人们会对悲伤上瘾的。原因很多,最简单的原因是,对于人来说,任何感觉都比无感、麻木要好。所以,许多人甚至会寻找悲伤、痛苦的感觉,而不自知,不自觉。
至今,我仍然觉得追踪每一种情绪的起因非常困难,那是一种非常非常难的训练。
可以立即做到的是,把我们心境中作为背景的,这些可觉察的因素,清理一下,或者替换掉。
至少可以做的事,少看一些这类的文艺作品,或者,尽量少在大脑中“播放"这类作品,播放一些不好的经历的回忆。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你在心中写道:
不再对所有的人所有事感到厌恶。
其实,你并非厌恶所有的人。因为,你写道不希望让母亲担心,所以,你只是厌恶某些人而已。
对于,厌恶的人怎么办呢?
我在国家队当教练员之初,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运动员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情绪上有很大的波动。这对训练和比赛的影响是不好的,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好的。
我给那位运动员的建议是,不要去想那些对你不好的人,而要去想对你好的人。
完全不想,可能很难做到,但更多的去向对我们好的人,是可以做到的。通俗的说,这么做就是在减少负能量,增加正能量。
今天刚好研究了一下一位电影明星威尔.史密斯(willSmith)。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有许多深刻的思考,甚至有些思考堪称伟大。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生命中,有些人会让你愤怒,不尊重你,对你很糟糕。
交给上天去处理吧。
因为,你心中的憎恨也会消耗你。
Throughoutlifepeoplewillmakeyoumad,disrespectyouandtreatyoubad.
LetGoddealwiththethingstheydo.
Causehateinyourheartwillconsumeyoutoo.
其实,不只是憎恨,这些人所引起的任何糟糕的情绪,甚至占用我们注意力的时间,都是不值得的。
要知道,我们的注意力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本身。
3.身体锻炼
对于许多轻度抑郁的情况,身体锻炼能够完全消除,完全克服。原理很简单,身体锻炼能让身体里产生快乐的分子,例如多巴胺等等,激活大脑中的愉悦回路。另外,身体锻炼让人有更多的能量,来控制不良思绪,总之能够提高人的自控力。
由于上述机制作为客观的存在,作为人体这架“神秘”机器的一种特征。所以,身体锻炼即便不能完全克服负面情绪,也会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根据自己的情况,如果不能做剧烈运动,散步,爬山,这些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没有心脏病之类的明显不利的情况,如果可以做剧烈运动的话。高强度的运动,对人的情绪改善的作用更快,作为锻炼,效果不错,效率更高。有一部BBC的记录片,生动的讲述的相关的科学研究。
有空的时候搜索一下,BBCHorizon系列的纪录片,《锻炼的真相》。里面的相关生物学、生理学知识很重要,还能锻炼英语。
但身体锻炼显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层面的问题。
例如,我在高中时期,身体素质是非常好,准确的说,比一般的同学身体素质还要好,比如运动会拿第一名之类的。但是,当时仍然陷入深度焦虑。其原因,在于心病。即对学业这件事的困惑。准确来说,是不甘心,在不甘心下面的困惑、无力。
这种情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后来我如何走出来的,我在如下那篇长文中叙述过。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核聚的回答-知乎
这篇文章,正是你读过的,你感到跟我高二期间的经历类似。
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心理和思维的机制。
4.专注于眼前能够百分之百把握住的行动
心结在于愿望。我们此时此刻的处境,与愿望之间的距离,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是造成焦虑、压力的根源。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源。
其实,当一个人全身心的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是脑力劳动,疲劳是很少发生的。这时候明显的感觉,在事情告一段落才会有,那感觉是愉悦。在专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忘我的。如果,忘我,那么一切情绪、苦恼,都不存在。所以,古人说,忘我胜仙佛。
所以,你所说的“累到虚脱”的情况的原因,长期专注于学习的比例不大,更多的是“心累”。即心里面各种与此刻所做的事情无关的各种想法。
其中最多的想法,本质上是纠结和矛盾的想法。起初是,好的大学和当前学习状态及水平之间的差距。如今是,精神饱满的状态和此刻不理想的心境之间的差距。真正造成纠结和矛盾的是,不确定。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能达成目标,有效的拉近与愿望的距离。
这都是我经历过的情况。
而这,就是人生的现实。我们永远在此时此刻,而我们心中永远有着有待实现的愿望、目标或者理想。而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认那愿望是否能够实现。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感情方面都是如此。
正是这样的想法在不断消耗着我们的精神能量。一方面,我们极其渴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却不能确定是否能实现愿望。由此,会产生无数种想法,思虑。这些想法和思虑,甚至是作为背景,缭绕在我们心智的空间,吞噬着我们的注意力和心理能量。
那么,怎么办?
要放弃自己愿望吗?当然,不。
甚至相反。正如威尔.史密斯所说的: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么,去实现它,立即。
Ifyouwantsomething,go,getit.
Period.
图片但问题好像还没解决。实现愿望的不确定性是纠结、焦虑的根源。怎么办呢?
有一种说法是,信念的力量,例如,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等等。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百分之百一定会发生的。例如,太阳明天是否会照常升起,谁也不知道。穷尽人类一切的知识也无法证明明天太阳依然升起。
不断有网友在我的文章评论和微信后台中问我:
我能考上清华吗?
我能考上北大吗?
四天内,从年级80名到年1,老师有可能吗?
.......
我感到无奈。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整个宇宙也无法确保。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Impossibleisnothing.
但客观的说,那些自信心超强的人,信念超强的人,确实纠结和焦虑会比较少,产生这种思绪和心境的时间会比较少。
但对于自信心还没那么强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办法就是回到本质。用最直接的思维,直达事物的根本。
比如,考一个好大学需要好成绩,好成绩需要好分数,好分数需要掌握好知识和解题技术,而掌握好就需要一点一点的掌握。所谓一点一滴,就是一个单词,一个公式,一个例子,一道题这样,一点一滴的把握。在学习之路上,无论我们想要什么(分数、大学等等),最终取决于这一点一滴的累积。这是百分之百的肯定的。
问题是什么是掌握?我们究竟要掌握的是什么东西?
就是我们眼前的知识和题目啊。但是,它们不是抽象的知识和题目,而是具体的,是当下你看到的字,你看到的符号,你看到的图形,它们有时井然有序,有时像迷宫,但它们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
当你看清楚了当下,看清楚了你是如何学到一点一滴的知识,如何做会一道题目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同。
这里要注意,“看清楚了”这个词。什么是看清楚了?许多人不知道的。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看不清自己眼前的东西,都看不清自己在做的事情。
而当你看清的时候,你会突然对你眼前的东西和正在做的事情感到惊讶。仿佛,你从来没有看见过,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样。
那么,既然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此之简单,为什么会被困住?会焦虑?会迷惘?会痛苦?
原因在于,我们纠结于一些想不清楚的事情上,纠结于不确定的事情上。我们总想有个确定的答案,好让心里踏实,而事实是许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但不要因为这个事实,而失望。因为,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事实。
那就是,我确实可以有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可做,而且能把握住。例如你眼前的一个单词,我相信你一定能记得下来,无论它多么复杂。重复10遍不行,就20遍。事实上,如果你每天都重复记一个单词的话。那么,我相信5天之内你一定能记得下来。甚至有可能,想忘掉都难。
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刚刚收到一位网友的来信:
路...一直都在:
核聚老师,您好!关于进步本我有个疑问想问您,我的进步本现在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每天都在添加新的内容,那我复习时候怎么兼顾前面的内容。时间分配上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兼顾许多东西,想要学到很多。这是我们在社会中的各种大趋势下、各种力量的趋势下形成的心理趋向,我们称之为“人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对于我来说,不能就事论事的来说。因为,我怎么能知道你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我在描述我的一个学习片段的时候,要用成千上万的字才能说的比较具体。而我,怎能给你提具体的时间分配上的建议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就是不尊重事实了。
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根源。根源在于,如果你能对一个知识点,一道题目,从模糊、到清晰,从不曾理解到理解,从未曾掌握到掌握的过程,都能看的清晰。那么,你自然会找到针对自己具体情况的时间分配办法,以及提升效率的办法。而这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全都是建立在你对自己具体的学习过程的认知的基础上的。
那么,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就在,你对自己能百分之百的把握的点滴事情上。哪怕是很小的东西,例如一个单词、一个公式、一道题,如果你把掌握它的全过程看清楚。你应该立即就有了自信。然后,你把这个过程,继续重复,在重复中改进。你会发现,你能够百分之百的把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是信心的累积。然后,你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知识和学习是怎么回事儿。这个认知是没有止境的,但是,你会建立更丰富的认知,更熟悉亲切的感觉,更强的信心。
就是这样。
这个原理和方法,虽然简单,但这需要你付出足够大的努力,心智上的努力,去穿越迷宫,看清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就如同,从你头像的迷宫中看到那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