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认同,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那么癔症的原因有哪些,怎么治疗癔症呢?
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怎么治疗癔症呢?
治疗癔症目前建议是药物合并心理治疗。因为癔症的发生,很多都是和患者个人的性格有关,比如个人文化素质低,存迷信情况,自我中心,心胸狭窄等。所以可以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抗抑郁药物,如奥氮平合并氟西汀。另外给予暗示治疗,并且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可以给予行为矫正等治疗。
温馨提示:癔症的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大多急性发作的患者经过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症状可缓解。但慢性患者预后通常不佳,少数患者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