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社交恐惧?有的人觉得,我是天生的,从小就胆小害怕。有的人是有过尴尬的社交经历,然后就开始害怕社交了。也可能,你也说不清自己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会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和大家探讨一下,帮助你找到你的症结所在,以便能更好地摆脱它。
1
我们之所以害怕社交,很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我们渴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如果无论对方怎么看你,你都毫不在乎,那自然不会紧张害怕。所以说,第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我们的社交处境。
我们的紧张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交往的对象和当时的情境。比如:跟异性交往,对方越是优秀越是漂亮,你越是喜欢TA,也就越容易紧张。如果这次社交很重要,比如:面试,对方掌握着“生杀大权”,那自然也更容易紧张。很多人在第一次跟人见面时会紧张,这也是因为太在意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针对这一点,我想提醒你,如果你只是对某些人或者某些场合有社交恐惧,留意这个人或者这个场合,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不要把这种感觉泛化。有些朋友会因为恐惧感太强烈,于是过度地责备自己,而对更多的社交情境感到戒备和警惕,结果害怕的情况越来越多。
2
当然,社交处境只是非常表面的原因,它的背后是性格因素。
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内向、胆小和完美主义的人,更容易社交恐惧。你可能比较谨慎,怕出错;也可能争强好胜,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在脑子里常常有这样的信念:“我一定要让对方满意”、“我的表现很重要”、“我不能做不好”。带着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夸大社交中的挑战,一个小危机也会放大几倍去看,焦虑感自然会提高。
也可能,你总是要为一次谈话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愿意开始,比如为一次约会提前准备好话题,为一次5分钟的发言提前练习1个多小时。很多朋友害怕突如其来的社交场合,感觉毫无准备,就会很担心很焦虑。还有一些朋友会有电话恐惧,就是接听电话会发慌,因为不知道对方是什么状态,感觉心里没底。这些都跟完美主义的性格有关系。
这里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认知,就是关于内向和社交恐惧的关系。很多人都觉得内向就是不敢社交,但其实这是误解了内向的朋友,他们只是更偏爱独处,不喜欢主动社交而已。有些内向的人在需要的时候,是非常善于社交的。正是因为大家常常给内向贴上“不善社交”的标签,内向的人自己也这么看自己,所以才导致内向的人似乎真的更容易社交恐惧,这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
另外,社交恐惧还可能是因为你的控制欲太强。其实,别人怎么看你,这往往不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主动权在对方。但你非要去控制,幻想怎么做才能让对方如你所愿,那感到不安也就容易理解了。
改变性格是比较难的事,但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社交动机,看看是不是你内心带着一个非常强烈的期待,比如“我一定要表现得很好”,“我要对方跟我聊完之后更喜欢我”,“我不能暴露出任何缺点给对方看到”?尝试把你内心的期待写下来,然后用“希望”“也许”这样程度相对较弱的词来替换你原来的表达,
比如“我希望可以表现好”,“我希望对方会更喜欢我”,“也许我会暴露出一点不足,不过这没多大关系”。你可以试试看,这样调整你的期待,或许会带来很不一样的感受。
3
除了社交处境和性格,第三个原因就是过去有过失态的经历。
就好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去的社交失败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一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害怕。我有一个来访者,在一次小组发言时说得不恰当,有人忍不住笑了,他感到很尴尬,从那之后就害怕发言,能躲就尽量躲,不得已要发言,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不安,担心别人再取笑他。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常常会说服自己,那是上次,都过去的事情了,没有必要再害怕。但常常没用,相似的场景一出现,不由我们去想,就已经有了焦虑的反应。有时候我们都搞不懂到底在怕什么。
这其实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很原始的脑区,叫作边缘系统,它跟我们的情绪和记忆相关。之前那次经历太刺激,所以你的身体记住了某种特定的反应模式。你可以想象泼一杯水在一个斜坡上,它会顺着某个方向往下流。之后你再倒水上去,水就会很自然地沿着原来的痕迹流。类似地,你一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个脑区就会被激活,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害怕,想逃跑或者身体会发僵。
边缘系统很原始,所以很难用道理去驯服它。想要改变你的反应模式,就需要不断去经历你害怕的场景,用新的反应去取代它。就好像你不停地倒水上去,水就会开辟出更多的道路向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