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行走在考研和论文的夹缝中,内心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想要直面内心的恐惧,想要探索自身恐惧的来源,更想要寻求一些疗愈的方法,于是翻开了书,提起了笔。
一、我在恐惧什么?
事件的起因说来也很惭愧,前几天晚上新班主任开班会,我正巧回家办点事,忙这忙那的,没想到看到消息时班会已经开始了,于是我就很“光荣”地成为唯一一个事先没请假,缺席找不到,事后还不解释的人——因为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同学说老师很生气我就更不敢去找什么理由了。事情就此耽搁下来。
直到资助委员说老师不肯给我的贫困认定签字,一定要我去找她解释下那天缺席的事,我才只好硬着头皮去谈话了。
当老师问我为什么没有和她解释那天的情况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老实说:我有点怕你。
说完自己都觉得这理由莫名又好笑,我到底怕她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又重新思考了下我怕老鼠这件事。以前觉得自己就是怕老鼠和怕一些带毛的活物,至于为什么,却从未深思过。
而心理咨询就是要不断地打开这道门,让我们去思考自己行为表征背后的心理冲突及运作机制,用重新建构的方式,恢复支离破碎的原始经验。
二、我为什么会恐惧?
很多事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当时都很好解决的,有误会就说清楚,看见老鼠就回避或驱赶下,都不是什么值得害怕的事,有意思的就是,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还是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导致当时无所作为呢?
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地害怕一些人(或物)。精神分析中的移情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过去曾经遇见过一个和这个人在外貌或者性格上都很相似的人,而且那个人给你的印象很深刻。所以,当你遇到一个相似的人之后,你的潜意识就会把过去那个人的性格“加”到这个人身上,于是就会马上对这个人产生好感或者厌恶。这其实和行为主义所表达的——我们的恐惧来源于被过去的不愉快经历一再强化——异曲同工。
怕老师、怕老鼠在我的意识里,而怕我的妈妈、怕无助的自己在我的潜意识里。恐惧在我们内心结着厚茧,源自每个人的童年,又控制着我们的现在。
回想起小时候,妈妈是个非常典型的“问题家庭”的母亲形象:极具控制感,固守“自己哪儿都对,错全在孩子身上”的思维模式;同时又不愿承认自己的懦弱无能,死拖着糟糕的夫妻关系,让孩子为不幸的婚姻背锅。
父母间战争的怒火和对孩子自由舒展的压制,让幼小的我恐惧上“容易生气的”、“控制感强”的人,当时想逃避而又不得不屈从,现在在亲密关系中则倾向于抽离,害怕“把自己交出去”。怕老鼠是因为经历过困苦混乱的生活,居住在城市中落魄的角落里,经常接触到的老鼠则成为我潜意识中“无助无措,且以偷生”的意象,想摆脱而不得法。特别是有次睡觉时老鼠从我的脚上爬过,那种触感到现在我也深感恐惧,会怕一些带毛的活物触碰,这些东西会让我想起过去的痛苦与无助。
在这件事中,老师向我传达的“你不过来解释,我就不会给你签字”(我的潜意识解读成:那样你会拿不到补助,妈妈就会骂你)给我的感觉和妈妈以前说的“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会给你钱”(那样你被饿死,无法生存)一模一样。所以我会感到恐惧而下意识的逃避(我不想和你解释)、屈从(行,你说什么都对),以求暂时的自保。
但如果长久如此,压抑在心底的却是愤怒。这种不去表达、未经处理的愤怒,会表现出两种攻击:对外是反抗,以求复仇(得到补偿);对内是自伤,以致抑郁(承认无能)。
原来过去的伤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消失,反而深藏在人的内心,影响着他的性格和生活。虽然你很想遗忘,或者已经遗忘了事件本身的细节,但大脑和身体却从未忘记事件发生时的恐惧。即使时隔已久,还是会因为微小的危险信号,诱发过于激烈的负面反应,扰乱你的正常生活。
况且面对伤痛,我们并非都采取有效的方式治愈,而是习惯于采取屈从、逃避或者过度补偿的错误方法,放任伤痛控制自己,任由自己的情感变得麻木,或者以攻击代替防御的手段,又或者是给自己过度补偿。
至此,我才更明白荣格的那句话: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三、走出恐惧。
我们内心住着的那个“情绪化小孩”,让我们无法面对挫折和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便会本能地反弹、不安、抱怨、妥协、放弃。殊不知在这些行为下面,隐藏的是我们早年受到创伤的内心带给我们的感受:自卑、不信任、空虚、悲伤和恐惧。
我们之所以会一再重复这些行为模式,是因为我们内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当我们借由简单地观照,与痛苦、不安和恐惧待在一起,不抗拒也不试图改善它时,我们就能发展出一份觉知,从而摆脱情绪对我们的控制和驱策,开始有不同的选择。
我的恐惧其实来源于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那时我太弱小了,总是处在被选择的境地,面对外界的伤害无法解释时,会反过来怪罪自己——父母经常吵架是因为我不够好,妈妈会指责我是因为我能力不够,那些人会伤害我是因为我不值得被爱。这些不合理信念,让我始终无法接纳自己、信任他人。
但现在,我长大了,拥有了选择的能力,走出去,向前看才是真正地对自己负起责任。所以我经常在反思,反思过去经验对我造成的影响;然后,去改变,修正不合理信念更好地对待自己、他人与生活;去创造,不要让自己的人生与家庭,再去重复一种悲剧。
走出恐惧,是一条接触自我内在深层敏感脆弱空间,以及学习自我接受的道路。电影《心灵捕手》让我潸然泪下的是咨询师尚恩一再和威尔强调:“孩子,那不是你的错”,最终让威尔犯下戒备,大哭起来,接纳了自己,告别了过去。
如果你寻找到或受困于内在小孩的情绪伤痛,拥抱她,接纳那个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也告诉他——“孩子,那不是你的错”。然后,勇敢地和过去告别吧!